桥梁﹒纽带﹒汇集﹒分享
行业新闻

传统零售业者转型“小而美” 社区商业正占领消费市场

时间:2015-12-02 13:51

如今越来越多的实体商业进入被电商冲击和被高企成本困扰的瓶颈期,“如何转型”成为行业的痛点问题,旧商业体被改建成社区商业或转型其他业态是零售市场的趋势,被逼到墙角的传统零售业者,正试图向“小而美”的社区商业转型。

 

“小而美”社区商业崛起

 

英国知名房地产顾问机构莱坊国际的《社区商业生存之道》报告指出,随着中国新一轮城镇化发展,预计未来每年将有1200万~1400万人口进入城市,估测203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66%~67%,中国将形成2万个以上的新社区,社区商业已成为新的开发热点。

 

在此状况下,一些陈旧或空置项目开始被建成颇具潜力的社区商业体。

 

而一些原本空置或并未建设完成的项目也被打造成社区商业。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上海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老旧城区已无法满足现代居住生产的需求,难以与现代城市规划相契合。基于此,业者需看到城市建设亟待转型的契机。为建设时间较早的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工业用地转型及城中村等改造项目提供策划建议,助力城市更新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社区商业则是一大方向。

 

有资深人士指出,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增加,未来社区商业比重将逐步提升,社区商业发展空间潜力较大,未来会涌现出更多的社区商业项目。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社区便利店、社区超市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网商为解决商品到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在加大社区商业建设。

 

此外,一种发展迅速的社区超市快递O2O模式开始引起人们的注目。比如,京东到家、即买送、生活圈C、社区001、19e、药给力等各种超市快递、药品快递O2O蓬勃发展,重塑社区商业的生态。这种社区超市快递O2O模式主要根据顾客日常生活需要的品类,顾客在手机APP下单后,在商超附近汇集的配送人员接到订单后,就会在1小时内为顾客送货到家。

 

抓住“老和小”

 

社区商业有如此美好的前景,也成为实体零售业者应对电商的策略之一。这让业者看到了曙光,但是如何做好社区商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理念和定位经过了从单纯购买商品便利,到享受生活便利的发展过程。但是,近年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急速发展,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模式对原有社区商业的定位、模式和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老人是最有自我分配时间的人,因此社区商业的重点对象之一就是老年人。而且老人大多不会选择网购,而是偏向于实体商业的消费。这就意味着社区商业必须注重老年人群体。2015年之后,中国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有公开数字显示,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48亿,2030年该数字将超过3亿,2050年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30%。”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表示,老人作为社区商业的主体消费人群之一,运营必须注重和满足日常吃饭、基本医疗、康复等功能,来满足老人的需求。

 

除了老人,孩子也是社区商业的一大重点。

 

“家庭是社区商业的基本消费主体,为了挖掘更多家庭消费空间,社区商业已经把儿童业态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有数字显示,中国14岁以下儿童2.5亿,儿童消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25%。2013年儿童消费市场规模4000亿元,而二孩新政下预计每年将增加人口150万~200万,因此社区商业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抓住儿童市场。比如做儿童照看的服务、游乐设施、教育、儿童摄影等。”有业内人士表示。

 

此外,诸多业者指出,既然是“小而美”则意味着社区商业的面积不宜过大,一般在1万多平方米到3万平方米。社区商铺的人均商业面积0.6平方米以下;社区邻里中心的人均商业面积在0.6~0.8平方米;集合性多功能社区商业的人均商业面积在0.8~1.2平方米。

 

当然,投入到社区商业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从行业角度讲,社区商业还没有行业的定义者或者标杆出现。近几年受到众多开发商和投资者的青睐,目前的社区商业依然只是大型综合性商业中心的缩小版,还未能真正从定位、功能、业态、服务等各方面与大型商业中心形成差异,并建立“社区商业”特有的商业模式。有报告则指出,目前受房地产发展和土地规划双重影响,社区商业成为诸多业者转型的方向,呈现出有过多的业者涌入的趋势,上海市场存量年复合增长高达24.9%,竞争较为激烈。

【返回列表页】
版权所有:中国百货商业协会 技术支持:南京柏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18200号